近日,中国信息协会大数据分会发布了 “2021中国大数据应用样板100例”名单,大神28科技联合科研依托单位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创新性研发打造的“城市安全治理创新之‘合肥模式’——合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成功入选!
中国信息协会大数据分会于近期对“城市安全治理创新之‘合肥模式’ —合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进行了详细报道。
合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以下简称:工程)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支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BIM/GIS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透彻感知桥梁、燃气、供水、排水、地下管廊等地下管网城市生命线运行状况,分析生命线风险及耦合关系,深度挖掘城市生命线运行规律,实现城市生命线系统风险的及时感知、早期预测预警和高效处置应对,确保城市安全的主动式保障。
项目内容及效益
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是针对城市交通桥梁、供水、排水、供电、供气、热力管线、综合管廊、电梯、轨道隧道、输油管线等重要基础设施的风险立体化监测网络,“风险定位―前端感知―专业评估―预警联动”是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核心。工程建设包括监测中心建设、
合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自2016年开始分期实施,在合肥市委、市政府的指挥支持下,已经完成两期工程建设,目前已建成桥梁、燃气、供水、排水、热力、地下管廊六大专项,布设了100多种、8.5万套前端监测设备,实时监测51座桥梁、822公里燃气管网、760公里供水管网、254公里排水管网、201公里热力管网、14公里中水管网、58公里综合管廊,构建“1+2+3+N”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建设了合肥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中心,打造出监测感知“一张网”,以“一张图”形式立体呈现城市生命线运行状态。
图 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
截止到2021年11月,合肥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中心通过实时监测报警和数据分析成功预警燃气管网泄漏可能引发燃爆险情223起;监测到沼气浓度超标报警3510起,供水管网泄漏73起,泵站运行异常事件46起,大用户不规范用水2处,路面塌陷预警2起,水锤预警5起;超过75t的重型车辆超载事件11213起,车辆撞击、桥面重车堵塞等突发事件26起;热力管网疏水阀运行异常70处,95处热水管网漏热。自2017年运行以来,系统平均每天处理500亿条数据,平均每月有效报警92.8起,合肥市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下降60%、风险排查效率提高70%,实现了城市安全运行管理“从看不见向看得见、从事后调查处理向事前事中预警、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根本转变,有效发挥了拱卫城市安全的科技“哨兵”作用。
项目成果
在工程实施建设中,北京大神28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的研究团队攻克城市高风险空间识别、跨系统风险转移和耦合灾害分析等核心关键技术,破解复杂环境风险监测感知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构建了成套城市运行安全风险评估和物联网智能监测技术体系,以“合肥模式”创新了城市安全运行与管控精细化治理模式。
合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成果通过了安徽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获得科技部三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合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运营成果获得应急管理部、住建部和安徽省高度肯定,成为全国建设标杆。
项目实现
√ 提升城市整体减灾防灾能力。实时采集汇聚桥梁、燃气、供水、排水和热力等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安全生产运行信息,洞察城市运行规律,及时发现各种风险隐患,实现城市安全监管透明化、服务管理主动化,提升城市减灾防灾能力,提高民众生活安全指数。
√ 构建城市健康运行指标体系。采集汇总并分析城市安全运行数据,基于公共安全科技理论及模型,构建城市基础设施及安全风险要素、风险区域整体辩识、风险要素相互作用、风险发生与演化机理,提取城市健康运行关键性评价指标,为城市安全运行提供有效管理工具和评价依据;编制了《城市生命线工程运行监测技术规范》(安徽省地方标准)、《综合管廊信息模型应用技术规程》(安徽省地方标准)、《合肥市地下管线管理条例》等标准规范,建立了系统建设、运行、维护、处置、决策和管理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和流程。促进政府及行业部门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落实安全责任,不断提高城市安全监管能力。
√ 创新城市安全运行体制机制。针对城市基础设施权属复杂、多部门管理交叉、关联性强、缺乏统一技术支撑等难题,创新了城市安全管理的机制体制,在合肥市成立了国内首个7*24小时值守的城市安全运行监测中心,作为市级机构纳入合肥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形成了市政府领导、多部门联合、统一监测服务的运行机制。
√ 推进数字化安全产业发展。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推进城市安全防控体系建设与安全产业战略提升相结合,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将数字化安全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公共安全产业转型升级,在安全监测、防灾减灾、预警预判、处置救援的相关产业链和产品线上占据发展先机。
√ 打造城市安全发展新模式。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跨部门、跨行业管理,多学科、多专业集成。系统的实施运行必将构建精细前端感知、精准风险定位、专业评估研判、协同预警联动的城市安全运行与管控精细化管理模式。充分实现中国城市创新、开放、协调、绿色、共享发展理念。